Search

這裏有“稻夢空間”,還有“蔬菜競技場” - 新華網

  這裏有“稻夢空間”,還有“蔬菜競技場”

  新農事·新農民·新生活:遼寧農村仲夏走訪見聞

  仲夏時節,黑土地上生機勃勃,農忙的景象隨處可見。記者走田間、鑽大棚、訪農戶,發現以自動化、集約化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正在蓬勃發展,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乘上了時代的列車,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農事正在不斷涌現。

  田間種植越來越智能,追求高品質;農機具越來越“高大上”,科技感十足;生態農業越來越得人心,講究綠色高效……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了“汗滴禾下土”,當上了新農民,過上了新生活。

  農機具舊貌換新顏

  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的一片田地裏,玉米苗油綠油綠的,隨風飄擺,已有一人高。一旁的高近1米的兩臺無人機,伴隨著嗡嗡的響聲,旋翼高速轉動起來,載著藥箱緩緩升空,邊飛邊灑葉面肥。

  “這家夥可把人工給解放了,省老了事兒了!”種了四十多年地的蔡牛鎮張莊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一臉得意地説,這兩臺無人機是幾年前合作社花大價錢購進的。派上了大用場,一臺一天能給五六百畝地打藥,頂得上五六十人幹的活。

  不光是無人機,趙玉國還亮出另一樣重量級新農機具——自走式高桿噴霧打藥機。外形上看,它與大翻鬥車大小相近,足有兩人多高。裝載著大約500升調配好的葉面肥,只見它“雙臂”緩緩張開,寬幅足有20多米,橫跨42條壟。轟隆隆地開動後,四個大車輪子滾動起來沿著田壟行進,向前後噴出大片霧氣,神氣極了。

  “看,有了這玩意,種地越來越是個體面活兒了!噴起藥來覆蓋面大得很!”趙玉國指著這個大家夥一臉驕傲地説:“這些年能種這麼多地,底氣就是有這樣的大家夥。原來哪敢想象現在能這樣種地?”

  一邊是科技范十足的新農具在田間地頭忙活,幾百米開外的合作社場院裏,一批已經“退休”的農機具一下子帶來許多“年代感”:六臺銹跡斑斑的老式拖拉機,見證著當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記者注意到,其中一臺還是履帶式的,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是當時農業機械化的代表。

  “其中這一臺我還開過哩!”趙玉國指著其中一輛拖拉機説,“它輪子大,適合在土路、泥路上跑,啟動還要靠手搖呢。和那時候比,現在這農機具的更新換代,可是一天一個樣!”

  趙玉國自小在當地長大,和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見證了科技的力量是如何讓“汗滴禾下土”的場景徹底成為歷史的。“原來,農忙時幾乎天天在地裏打轉,一刻不得閒,現在叉著腰在旁邊看著就行了,幾乎全程機械化。”説起科技給種地帶來的變化,他感慨地説。

  年輕時,趙玉國就是個好農把式,當過生産隊隊長。13年前,他和其他幾位村民組建了蔡牛鎮張莊農機專業合作社,從當年種幾百畝地,到現在已發展到種3萬畝地,農機具更換了一茬又一茬,現達到102臺套,一到農忙時節,靠著這些家夥們馳騁在田地裏。

  在張莊合作社耕種一片田地上,四個玉米品種種出了一副“豐收在望”的字樣輪廓,日後將分別長出紅、黑、花、白四種顏色圖案的玉米。“這是我們為了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特意準備的。”趙玉國説,“我們堅信,只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年年都會是個豐收年!”

  水稻為筆在大地上“作畫”

  陽光的映襯下,大片水田波光粼粼,青翠的稻苗隨風起伏,似一張薄薄綠毯鋪在大地,遊人穿梭其中,似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從觀景臺上俯瞰,“畫作”盡收眼底,好似水稻為筆,大地為紙,別有一番趣味……在沈陽沈北新區興隆臺錫伯族鎮“稻夢空間”的田園綜合體裏,一幅幅“稻田畫”越來越清晰可見,吸引了不少遊客觀賞遊覽。

  “稻田畫”又稱稻田彩繪,是一種創意農業産業形式,近幾年在中國很多地方得到推廣。播種時節,農民依據圖樣在農田裏栽種綠、紫、黃等顏色葉片的水稻。隨著水稻生長,稻田中便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形或文字。

  “八年前,我從村裏流轉了100公頃土地。之後2年時間裏,我們一邊摸索創作‘稻田畫’,一邊搞園區建設。”沈陽“稻夢空間”田園綜合體董事長張愛忠説,景區于2014年中秋節前後對外開放,當年作了10多幅“稻田畫”,開業當天就有近2000人前來參觀。

  以“稻田畫”為基礎,“稻夢空間”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品牌,並將其植入到農業生産環節之中,拉動了人氣,提高了附加值,逐漸擴大了知名度,現在已成為本地與一些外地市民休閒娛樂的新選擇。

  剛開始時,制作稻田畫可利用的顏色只有黃色和紫色,還出現過畫作遠小近大等問題。為此,張愛忠多次赴日本考察,向專家與企業家學習,並在國內各地收集水稻種子,通過不斷積累經驗,技術才日漸成熟,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培養出一支自己的專業團隊。

  “我們最大一幅稻田畫佔地150畝,通過幾年的發展,我們團隊水平已經非常高。制作技術輸出至河北、海南、廣西、吉林、黑龍江、山東等6省區10多個城市,每年依靠出門指導作畫,就能有300多萬元的收入。”

  “稻夢空間”打造的“稻田畫”觀光、立體種養殖、水稻深加工等實現了農業“三産”融合,與農民合作發展水稻種植已達到3萬畝,惠及周邊40個村、2000多位農民,平均每戶可增收3000多元。

  “稻夢空間”沒有大面積採用土地流轉、固定支付農民“包地費”的經營模式,而是通過與農民合作,讓農民有選擇性地實行統一購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等,收取一定的費用,利用自身規模優勢,降低經營成本,實現互利共贏,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

  “老一輩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我這一輩發展起創意農業産業,不僅能帶動鄉親們增收,也美化和保護了土地。”張愛忠説。

  “蔬菜競技場”裏名堂多

  一座亮堂堂的百米大棚裏,空氣中散發著蔬菜的清香。一整片綠色、紫色的生菜長勢喜人,整齊地“躺”在齊腰高的栽培床上。掀開“床墊”,令人驚訝的是,茂密的根係浸泡在清澈的營養液之中,看不到一點泥土。

  這是位于鐵嶺縣凡河鎮的蔬菜大棚。“我們在搞培育新品種的‘蔬菜競技場’。”遼寧依農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于偉説,公司從國內以及荷蘭、日本等多個國家引進不同品種做試驗,優中選優,找出産量最高、抗病性最好的品種,然後推薦給農民朋友。

  今年55歲的于偉1999年來到鐵嶺縣,從承包當地一家育苗廠幹起,20年間逐漸幹出一個技術水平國內領先的專業育苗公司。20年前才5畝地的園區,現在已經擴展到1200畝,整個園區分布著98座大棚,從高處俯視,蔚為壯觀。

  依農公司每年引進20多個作物類型、300多個品種,繁育各類果蔬種苗1億余株。公司園區內,半米長的茄子、像葡萄一樣挂滿棚架的小番茄、五顏六色的大辣椒等令人眼花繚亂。談起育苗,于偉説:“這是件非常有意思、更有意義的事,裏面的名堂很多。”

  在一座專門篩選辣椒品種的大棚裏,幾十排足有一人多高的辣椒植株長勢喜人。“這裏每一排就是一個不同的品種!”工作人員的介紹讓記者著實吃了一驚。

  為了幫農民朋友選到最好的蔬菜品種,依農公司不僅與遼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還與十幾家國外相關企業保持著密切聯係。“就是要整合國際國內最新的優良品種和種植技術,讓咱們農民朋友種起菜來事半功倍。”于偉説。

  柏松是這裏的技術員,幾年前剛從南開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碩士畢業,水培生菜的營養液就是他所在的團隊經過兩年時間、幾十次試驗後研制出來的。“公司裏像我這樣的科技人員還有十多名,有博士、碩士,也有本科生。”柏松説,來到公司工作主要是被這裏的發展前景吸引了。“給農民朋友們選苗,確實有意思!”

  在這個“蔬菜競技場”裏,科技的力量隨處可見。室外30多攝氏度高溫,育苗溫室裏卻涼爽宜人。工作人員説,自動遮陽棚、排風扇、地下水循環冷卻係統會隨氣溫升高依次啟動,保證大棚內的適宜溫度。自動化、標準化生産程序下,每個大棚內的成品蔬菜都長得差不多大。一根根白色的管道裏,循環流淌著手工調配的營養液,提供了符合水培蔬菜生長要求的均衡“飲食”。

  “每年,公司都會接待上萬名農民朋友來實地考察,讓農民朋友到現場來看,每個蔬菜品種的特點、優劣一目了然,選起苗來心裏就有數了。”于偉説。“我這輩子就幹了這麼一件事,還要繼續幹下去。育苗這件事實在是有意義!”

  網紅鐵匠老吳的快樂直播生活

  支起三腳架,固定好手機,打開直播軟件……幾乎每天一早,吳連軍就來到他熟悉的鐵匠鋪,進入“直播模式”。這裏是一個具有“年代感”的空間,腳下的地面坑坑洼洼,正中是紅磚砌成的火爐,墻上、地上和各種家什上面到處都是被烘烤過的黑漆漆的痕跡。

  “老鐵們在不在?想要啥鐵器就吱聲,我老吳打好給你們送家去。”老吳嗓音洪亮,只見他笑瞇瞇地一邊與網友互動,一邊拿起鐵鉗夾住鐵坯,伸進爐火中將鐵坯燒得紅彤彤的,隨後放在銹跡斑斑的空氣錘下面鍛打,發出咚咚的響聲,地面隨著他一下下的錘打動作微微發顫,不一會兒的工夫,斧頭的模樣從鐵坯裏一點點呈現出來。

  這家位于盤錦市田莊臺鎮的鐵匠鋪是當地的老鋪子。40年前,吳連軍的父親開了這家鐵匠鋪,生産鎬、鐮、鋤、斧、鍬等工具,靠著祖傳的鍛造技藝,吳連軍父子逐漸在當地贏得了“買好刀就找吳鐵匠”的好口碑。

  “我從小就學習打鐵。記得父親教我練習的時候,會選一塊木板,上面擺上一顆釘子,讓我揮動大錘去砸,打透了翻面再砸,這樣才一點一點練好了基本功。現在打鐵雖然不用完全依靠人力了,但要追求細節,小時候的基本功還是很有用。”老吳説。

  鐵匠老吳的直播生活開始于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一來,俺們停工了一個月。”老吳告訴記者,他發現人們宅在家裏喜歡擺弄手機看直播,于是就跟著兒媳學。盡管已經57歲了,但是他卻學得挺快。網友們覺得打鐵新鮮,看的人還真不少,沒想到真火了起來。“哎呀!現在每天從早到晚緊忙活,每天都能接到七八十件訂單,活兒比疫情之前還多。”老吳説。

  盡管已近花甲之年,但老吳看起來很年輕,穿著紅T恤、牛仔褲,身上挂著皮圍裙,一副活力十足的樣子。在直播的手機前,他一邊熟練地操作手中的打鐵家什,一邊不時地冒出一些自己編的順口溜,“老頭不忘初心,打鐵很認真。傳承匠人精神,老來煥發青春。”

  就是靠著一份匠心,老吳在直播平臺上已有近3萬個粉絲,每次直播都有網友點讚、下單。老吳根據網友們的需求,提供“私人訂制”打鐵服務。

  直播中,老吳的兒媳有時也會站在手機前,替網友提出問題,老吳則邊打鐵邊和網友們互動。“網上識貨的人太多了,只要做好良心刀,就不愁沒有銷路。”老吳的鐵具原本就在十裏八村賣,如今通過網絡直播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記者曹智、陳夢陽、鄒明仲)

Let's block ads! (Why?)



"蔬菜" - Google 新聞
July 14, 2020 at 06:53AM
https://ift.tt/2Ol1X9I

這裏有“稻夢空間”,還有“蔬菜競技場” - 新華網
"蔬菜"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uGVEan
Shoes Man Tutorial
Pos News Update
Meme Update
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
Japan News Update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這裏有“稻夢空間”,還有“蔬菜競技場” - 新華網"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